

作者 | 杨 璐
编辑 | 沈天香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如果说这场品牌之夜是为2025上海车展而来,那么上汽集团准备得太早了。4月10日晚,上汽集团在黄浦江畔举办“上汽之夜”,此时距上海车展开幕还有13天。
当晚,不仅上汽集团领导班子全员到场,而且华为、地平线、Momenta、火山引擎等合作方代表纷纷出席。上汽名爵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在微博上发出“全家福”合影,配文称“上汽的未来都在这了。”

上汽方面用1个半小时,展示其业务矩阵、竞争打法、战略规划和决心。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演讲后,总裁贾健旭登台,之后,合作伙伴代表发言时,他也一直站在舞台边聆听。
不久前,贾健旭对媒体说:“当初我们选合资,上汽已经有了一个经验教训,我们享受了40年红利,但是把自己的能力丢掉了。接下来我们必须要构建自己的能力和体系。”
鸡蛋破壳有两种方式:由外向内打破,那是食物;由内向外打破,那是新生——贾健旭以此表达上汽改革的决心,并拿出3套拳法:第一套是“内家拳”,聚焦内部调结构;第二套是“外家拳”,聚焦外部协同;第三套是“组合拳”,聚焦于全球化。

去年年底以来,上汽开始对内动刀。今年年初,将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整合,成立“大乘用车板块”,未来将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同时,还组建了以上汽大通为核心的上汽商用车。
这一次,上汽集团带众多合作伙伴一起亮相,与外部企业联手寻求突破之道,并且邀请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火山引擎汽车行业总经理杨立伟等人上台演讲。
在合资2.0时代,上汽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与大众等合资伙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拓展与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Momenta、OPPO、火山引擎等头部企业的合作。
2024年,上汽集团销量为401.3万辆,同比下降20.07%,首次被比亚迪反超,失去维持18年的国内汽车公司销量第一宝座。其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4全年净利润为15亿-1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22亿-126亿元,同比减少87%到90%。
内外兼修,组合出击。面对2024年销量、盈利极速下滑,上汽集团调整组织架构和战略……种种变革密集执行。可见,上汽真的急了,2025“上汽之夜”即是在寻找星辰的亮光。

急于表达
在“上汽之夜”举办地——上汽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弧形走廊上展现了上汽集团过往4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几十张照片浓缩了这家企业的辉煌时刻。然而,如今它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去年的业绩让上汽备受外界质疑:上汽老矣,尚能饭否?贾健旭在此次活动上回应道:“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上汽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百年车企。”
发布会前,会场循环播放着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上汽大众、智己、AUDI等品牌的宣传视频,这些是上汽转型的重点,也是其底气。会上,上汽进一步阐释对未来的构想,显示急于对外表达的心情。
上汽着重讲了安全。小米SU7“3·29”事故,引发全行业对智能驾驶的反思,也影响了车企的传播动作。现在,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车企,都将关注度更多集中到安全。
上汽集团底盘技术专家芦勇介绍,上汽整车安全发展战略分3步。

1.0时代是不怕撞,打造强硬的车身,保护成员安全;2.0时代是不会撞,采用中央协调云端控制VMC(Vehicle Motion Control)技术,实现对车辆运动轨迹的精准控制;3.0时代则是放心开,让车辆智能预判碰撞风险,主动规避危险场景。由此构建从被动到主动安全,再到主被动融合的防护体系。整车安全3.0技术涵盖“五重”创新安全技术标准。
当前,技术平权已成趋势,这将打破垄断、重构规则,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并不断驱动整个产业链业务模式进阶。
在国内智能汽车中,上汽很早就出发,2016年便上市“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将概念变成现实。今天的上汽,在全面智能化道路上不再作先行者的试探,而是体系化作战。
针对智能电动汽车,上汽在核心技术领域研发投入达1500亿元,推出7个技术底座,包括纯电、混动、氢能等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
智驾方面,上汽集结“地大华魔”——地平线、大疆、华为和Momenta,在不同车型上配不同解决方案,覆盖从L2到L4,预计2026年开启L3商业化元年,搭载L3的新车将陆续推向市场。上汽新一代整车平台已为L3预埋架构,无需额外改造。
智舱方面,与火山引擎、OPPO智行等科技公司共同提高智能水平。未来,上汽和OPPO的车机互融产品将在上汽各品牌车型上落地,并从车机扩展到IOT生态合作。上汽自研的银河全栈座舱3.0已对接了鸿蒙、安卓、IOS等手机系统,市场手机品牌覆盖率超过90%。

在智能电动领域,上汽展示了已投入的技术、人才资源,以及行动计划,但是,所有投入能否化为销量、助其新生?
中国中化控股原董事长宁高宁曾说:“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什么?企业所有的努力,包括人的努力、战略定位、组织和资源投入,最终凝聚到一点就是要形成好的产品。好产品自己会走路、会说话,产品是企业与世界联系的根本通道。”
上汽一切变革的终点,应该是拿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

联手破圈
最近,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以及上汽乘用车相继举办发布会,都表达了上汽自己怎么做。此次“上汽之夜”活动,更多地展现与业内伙伴一起怎么做,合作伙伴上台发言的时间比上汽自己人的还长。

“贾总的发言听得我心潮澎湃。”余凯说。地平线与上汽集团在2017年签约合作,2022年至今,征程2、征程3芯片覆盖了多款荣威和MG车型。2025年,荣威和MG的部分车型将搭载征程6E,助力中高阶智驾上车。
杨立伟详细解读了火山引擎AI大模型赋能座舱。比如AI语音助手的进阶,传统体验单纯是功能指令执行,而当前阶段能拆解需求,可理解模糊表达、结合场景提供服务,下一阶段则会主动预判需求并满足。
在智驾系统软件方面,上汽一直与Momenta绑定。Momenta创始人兼CEO曹旭东在现场谈到,按照智驾算法的“摩尔定律”,软件每两年提升10倍,领先公司可以做到一年10倍。同时,在性能不减的情况下,硬件BOM成本每两年降低50%。在这双重作用下,今年有了“智驾平权”。
不过,他并不认同用较低算力标配高速NOA就叫智驾平权,这与安全、安心驾驶仍有距离。他与上汽追求的是:以更大算力标配全场景NOA,引领新一代智驾平权。
会上,贾健旭专门用一张PPT感谢华为的支持。当晚,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总裁汪严旻表示:“2019年至今,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投入的研发费用累计超过420亿元,其中70%-80%用于智能驾驶研发,2025年ADS研发投入预计超过180亿元。”

走廊上的最后一张照片,正是今年2月21日,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签署合作协议。
二者的合作并不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汽从华为学习到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综合平台管理系统)两大核心体系,将组织流程落实到项目中,对每款车型都设立明确的市场目标。
“2019年跟严旻接触,虽然他们声明不造车,但是对合作伙伴的要求让我觉得,华为一定会跟合作伙伴造好车。”贾健旭说,“(华为)执着的要求和‘用户唯一’的理念,是传统车型缺乏的,这些东西要植入上汽的DNA。”
贾健旭认为,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领域最好的公司,上汽再把这些公司集结起来,做托起珍珠的盘子、串起珍珠的链子,这也是国有车企的重要使命。
对上汽来说,改革是全面的、体系化的。今年一季度的表现,让上汽看到希望——整车批售94.5万辆,同比增长13.3%。其中,3月份上汽整车批售38.6万辆,同比增长1.14%,重新夺回国内销量第一宝座。

财务方面,预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30亿-3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9亿-4.9亿元,同比增加10%-18%。
70年前,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成立,开启上海汽车工业的历史;40年前,上汽开合资合作的行业先河,建立起现代化的整车制造与零部件产业体系;10年前,上汽率先提出汽车发展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和国际化的“新四化”理念。
但也正是背负着历史重担,上汽调头尤其艰难。今年,上汽将推出十几款新车,战略调整的阶段性成果将一见分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