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买新能源车的“固定搭配”吗?
如果你问身边的朋友,十有八九会听到:“蔚小理”。
这三家新势力,就像手机界的“华米OV”,是绕不开的选择。
但现在呢?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聊新能源车时,似乎“蔚来”已经慢慢淡出了热门讨论。
买车群里讨论更多的是小米 su7、小鹏或者理想 L7,但蔚来却少有人提及。
这只是短期现象,还是意味着曾经的“蔚小理”时代,真的落幕了?
蔚来,真无法再和小鹏、理想并列了吗?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事情。

提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可能已经深信不疑。
毕竟,如今的小鹏汽车,市值已经超过 1800 亿,理想更是高达 2258 亿。
而蔚来呢?截止到3月18日,也就865亿的样子,连小鹏、理想的一半都不到。
如果说资本市场,还有些虚高虚低的成分。
那么销量数据,更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拿理想汽车来说,2024 年 2 月的销量达到了 26,263 辆,稳稳站住了新势力第一梯队。
小鹏汽车更是迎来了久违的高光时刻,2 月销量直接突破 3 万辆,成为当月的新势力销量冠军。

反观蔚来,哪怕加上全新品牌乐道,2 月的总销量也才 13,192 辆。
和小鹏、理想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蔚小理”曾经是并列的新势力三巨头,现在却像是“两雄争霸”了。
就这种情况,蔚来凭什么再并列其中呢?
听着或许有道理,但从更长远的周期来看,未免定论下得太早了。
毕竟,新能源车企的竞争,远不只是销量和市值的比拼。
更重要的是产品迭代、技术布局和品牌护城河的构建。
从这些维度来看,蔚来虽然眼下风头不如小鹏、理想。
但它的底牌,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深。

首先,从品牌定位来看,蔚来依然是新势力中,稳定的高端市场玩家。
它的平均成交价,长期稳定在30万级别——比小鹏、理想的主销车型,普遍要高一个档次。
这意味着,它虽然销量不占优势,但单车利润率,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惨。
其次,从技术投入来看,蔚来是国内最早自研换电体系的车企,至今已在全国落地超 2400 座换电站。
这种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其运营成本和用户粘性,都有可能成为长期优势。
说白了,习惯了换电的用户,很少会选择充电和增程。
对他们而言,继续选择蔚来,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考虑到这点,它的用户粘性也是很高的。

此外,蔚来也没有放弃智能化领域的竞争。
从 NT2.0 平台开始,它的智能驾驶硬件,已经赶上了主流第一梯。
尽管软件体验仍有提升空间,但长远来看,蔚来的自研路线未必比其他家差。
当然,问题在于,这些长期优势,短期内并不能转化为销量和利润。
这也是蔚来当前最难受的地方——它并没有特别“显眼”的爆款车,导致市场信心不足。
某种程度上来说,蔚来缺乏的可能不是更好的产品,而是对内的一次彻底改革。
这种改革,或许和小鹏当初的自我革命很类似,才能带来真正的浴火重生。
回顾小鹏的转型,它曾一度深陷销量低迷的困境。

2023 年初,它的市场表现甚至比现在的蔚来还惨:
股价跌到谷底,新G9、p7i 叫好不叫座,外界对它的未来普遍不看好。
但小鹏当时做了什么?
它没有继续固守原有打法,而是选择了自我颠覆。
一方面,果断换帅。
开掉了很多高管,内部架构调整——同时,何小鹏亲自下场,把营销、渠道、供应链一并改革。
把原本“工程师文化”过重的公司,变成更懂市场需求的企业。
另一方面,及时调整产品方向。
在 x9以后,推出了更有性价比的p7+、m03等爆款车型,很快就扭转了市场。
更不能忽视的是,和大众达成合作。

有了传统车企的支持,不仅拿到了宝贵的供应链资源,还增强了资本市场的信心。
可以说,小鹏的这次自我革命,直接改变了它的市场地位,让它从“随时可能掉队”变成了“销量第一的新势力”。
反观蔚来,目前的问题并不是产品力太差,而是战略还聚焦且分散。
不仅有手机业务,在换电、牛屋等体系上也做的过重,过于不标准。
这样一来,资金的利用率不高且不说,整个产品体系也被捆住了,难以调整。

当然,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小鹏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一次“从地狱到天堂”的逆袭。
理想更是稳扎稳打,把家用 SUV 变成了高端新能源的标杆。
但蔚来呢?
在更加惨烈的市场竞争下,蔚来还有多少资金和时间去调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