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为188.9万辆,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36%。其中,新能源车市场零售量为98.8万辆,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44%,这一数据印证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支持、消费需求升级、技术迭代等多重驱动下的持续扩张,近期不同车企也公布了具体的销量数据,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它们的表现。

NO.1 比亚迪
销量:371419辆
比亚迪以37.14万辆的批发销量稳居榜首,同比增长23.1%,市场份额占比约32.5%。王朝与海洋系列贡献35.06万辆,同比增长22.3%,主力车型如海鸥、秦PLUS、宋PLUS等持续领跑细分市场。而腾势品牌销量1.26万辆,同比增长22.8%,高端化战略初显成效;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在插混领域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巩固,第五代混动系统的量产应用为其产品竞争力注入新动能。

NO.2 吉利
销量:119696辆
吉利汽车以11.97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二,同比增长167.2%,增速在前十品牌中保持领先。这一爆发式增长得益于多品牌协同效应,具体来看,银河系列贡献9万辆,同比增长290%,极氪品牌交付1.54万辆,同比增长19%,领克品牌新能源占比提升至56%,PHEV车型在混动市场逐步提升份额。
NO.3 特斯拉中国
销量:78828辆
特斯拉中国预计批发销量约7.88万辆,环比增长约121%。尽管Model Y焕新版2月交付量受生产线调整影响下滑至3.07万辆,但3月产能恢复后迅速爬坡,单周销量峰值达1.38万辆。不过,特斯拉面临新势力在智能化领域的追赶,其FSD V12系统在华落地进度仍存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下半年市场竞争。

NO.4 上汽通用五菱
销量:74108辆
上汽通用五菱以约7.41万辆的销量位列第四,宏光MINIEV系列仍贡献超3万辆,但同比出现一定下滑,显示微型车市场竞争的加剧。五菱缤果PLUS凭借410km续航和8.98万元起售价实现月销1.2万辆,成功开拓家用市场,而相对定位更高的五菱星光插混版销量0.9万辆。五菱的挑战在于品牌如何向上突破,目前银标系列占比不足20%,需加快中端产品布局。

NO.5 奇瑞汽车
销量:56450辆
奇瑞汽车以约5.65万辆的销量位居第五,同比增长超170%。iCAR品牌表现突出,V23车型凭借复古设计语言和501km续航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打开市场,单月销量突破1.2万辆,捷途山海混动版本贡献2.3万辆,依托“旅行+”的定位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NO.6 长安汽车
销量:56000(预估)辆
长安汽车新能源板块批发销量预估5.6万辆,深蓝汽车交付2.44万辆,其中SL03改款车型通过优化续航和智能配置重获市场认可,阿维塔品牌销量1.05万辆,同比增长超200%,其智能化的属性和前卫的设计终于迎来了销量突破,启源系列销量1.53万辆,经济型纯电车型A05/Q05以定价优势抢占10万元以下市场。

NO.7 零跑汽车
销量:37095辆
零跑汽车以3.71万辆位列第七,同比增长154.7%。其中C10车型交付1.83万辆,整车基于LEAP 3.5技术架构进行打造,并且配备CTC 2.0电池一体化设计,T03改款销量1.26万辆,通过增加快充接口巩固微型车市场的表现。不过目前零跑的国际化进程相对迟缓,海外销量占比不足5%。

NO.8 理想汽车
销量:36674辆
理想汽车以3.67万辆位列第八,同比增长26.5%,分车型来看,L6交付1.1万辆,目前周均订单稳定在4000台,L7/L8部分车型通过配置精简降低了入门门槛,这也带来销量的环比增长。目前理想的增程技术路线接受度较高,但面对华为问界M7等竞品在智能化方面的攻势,其智驾水平需要快点提升。

NO.9 广汽埃安
销量:34082辆
广汽埃安批发销量3.41万辆,同比增长4.8%。主力车型AION Y Plus贡献了1.8万辆,但同比增速放缓至5%,这也与网约车市场需求饱和有关,昊铂HT销量0.72万辆,800V超充和鸥翼门设计未能有效打开高端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埃安的B端市场依赖度仍超50%,家用消费市场拓展速度不及预期。

NO.10 小鹏汽车
销量:33205辆
小鹏汽车销量3.32万辆,同比增长267.9%。其中MONA M03车型贡献1.85万辆,值得一提的是,新车的AI智驾系统XNGP的选装率达68%,G9改款车型通过削减激光雷达配置将起售价降至26.99万元,也让月销突破0.8万辆。目前小鹏的Xmart OS 5.0系统实现了端到端大模型落地,但由于产能受限,肇庆工厂利用率仅75%。
总结:
从3月的市场表现来看,头部五强占据67.3%的份额,而新势力中,理想、小鹏通过技术下放实现价格带下沉,零跑则坚守性价比路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市场的价格战持续加剧,3月行业平均折扣率达18.7%,部分品牌延续“以价换量”的特征,未来市场或将进一步分化,具备全域自研能力、供应链成本优势、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有望持续领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