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车心得小孩一坐上我车就说头晕有异味,可是我的鼻子不够灵敏,闻不出来。查阅了一些资料说是这个沥青止震板在做妖,凑近了闻了闻,确实味道很重。那就只能通通干掉了,看看异味会不会改善。在网上查了一些施工的方式方法,准备了一些材料。先拿后备箱牛刀小试,重头戏还在座舱。车子是2014年的,有相近年份的车友吗,你们的车也臭么?
#用车心得上上周天气很冷,开车20公里,水温都不见上了,还以为是天气太冷的原因,在众多网友大佬的指点下,确定是车子水路循环出现了问题,然后就去修车了。只要有点经验的,大家都很容易都能想到,肯定是节温器是坏了。冷车启动以后,发动机就一直大循环,再加上外界气温低,水温上不来。上周去把节温器换掉了,这个节温器比较坑爹,它和水泵连在一起的,所以只能水泵节温器总成换掉。 换掉以后,感觉水的温升有所改善,隐约感觉水温上升的速度还是有点慢。后面查了一下这个车的水路循环,它还有一个变速箱冷却水路的节温器。这个比较简单,单独的一个配件又不贵,位置也方便,就在变速箱的正上方,网上买来自己更换了。后面几天试车,这下感觉是药到病除了。 把这个旧件拆下来试一下,用冷水灌进去,这个水哗哗的流,根本没有一点截流的效果。新件买回来的时候我试过,冷水倒进去都是一滴一滴的流。显然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这个节温器的金属阀芯对温度已经不敏感了,冷水的时候,阀芯的小丁丁没有回到原位,内部开口过大,没有起到截流的作用。 应该是时间久了,发动机的节温器,变速箱的节温器性能都慢慢下降了,最好两个一起换掉。如果大家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优先考虑换这个变速箱的节温器,如果能解决问题当然好,不行的话再更换水泵。
#用车心得外面温度2°,确实比较冷。开了半个小时,20公里,水温还是没上来。还以为传感器坏了,打开机盖摸了下,水温确实没上来。 车子开起来明显发动机噪音比较大,因为水温没有上来,机油的流动性还不是最佳状态。可能是A6的水箱比较大,冷却液容量也大,要加热这大壶水,得多燃烧点汽油,我认为用S挡水温上升会快点,D挡下发动机转速都没超过2000转。
#李斌亲自测试蔚来“150度电池包”到目前这个状态,可以突破1000公里的续航。如果用户在真实开的过程中,不会这么慢。峰值速度90km/h,过隧道的时候还是80km/h。为什么不能开120呢,因为开120能耗太高了,逃不出物理定律,续航肯定到不了1000公里。 我简单推算了一下,如果开90,消耗功率是14千瓦。开120的话,消耗功率就是接近24千瓦,续航缩水较多。
#用车心得小车已经跑了9年13万公里了,除换了一对机脚垫,其他的都是常规保养操作,没有出现乱七八糟的情况,对于不省心的老奥迪实属难得,今天检查了一下机舱,除气门室盖轻微渗油,其他没有异样,干得漂亮,继续保持吧。 空滤盒里面有个泡沫垫子,已经粉碎得不像样子了,索性取出来。
#保养攻略上半年的时候,给我姐的三系来了一套大宝剑,其中就包含刹车片的更换。刚更换完刹车片以后,车子的刹车会感觉没有之前的灵敏,需要再踩深一点,才能保证刹车的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刹车系统需要磨合。因为这次只换了刹车片,相当于旧盘和新片需要磨合一下。旧的刹车盘看起来比较平整,其实放大了看,刹车盘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表面那一圈一圈的金属拉丝,就是它不平整的证据。而新的刹车片,它的表面是完全平整的,实际在刹车的过程中,刹车盘和刹车盘没有完全的贴合,至少没有旧的刹车片和刹车盘贴合的好,因此刹车效果就大打折扣,我放了一张示意图,大家应该可以看明白。 现在车子又跑了快半年了,今天过来玩顺便试一下这个车的刹车效果,感觉比之前好多了,现在新刹车片经过了磨合与刹车盘的贴合程度又重新匹配到位了。 如果同时更换了新的刹车盘和新的刹车片,那么车子的刹车效果应该也会不差太多,至少比旧盘新片的配合形式会好很多,因为刹车盘和刹车片表面都是非常平整的,也可以保证制动的时候盘片接触面的紧密贴合。但是出于经济性考虑,一般一副刹车盘可以承受两副刹车片,当然不差钱的大佬一副盘一副片的换也不是不可以。
#用车心得车子12万公里多了,前几天想去换个变速箱油,在途虎上买的油已经到了,今天去店里安装。技师接车以后,问车子最近开起来有没有什么问题,我说没有。然后他拿来一个诊断仪读了一下故障码,发现了一个故障,我看了一眼,以U开头的一个故障码,因为它是通用的诊断仪,所以只能读到故障码,是不能解析故障码代表的含义。技师就开始紧张了,你这个车有故障,不能贸然换油,换了可能出问题,还有这个车大里程的老车了,什么东西尽量都别动,将就着开,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对我很负责任的样子。看他碰都不敢碰的样子,我也不想反驳,也懒得反驳,我问是否可以退货,他说可以,那就好,我转身就开车走了。 先说这个故障码吧,汽车系统里面的故障码一般有四类,分别是以P,C,B,U开头,P代表与动力系统(powertrian)相关的,像发动机变速箱相关的故障一般都是P开头。以C开头的故障码跟底盘(Chassis)相关,比如ABS,转向助力,悬架控制等。以B开头的是跟车身(Body)相关的故障,以U开头的是与通讯相关的故障。我这个故障码就是以U相关的,而且标记为偶发,这也是很正常的,车上的网络复杂,偶尔出现一个通讯异常也不足为奇。我就见过安装一个行车记录仪就引起报通讯故障的情况,我们在车上充电,使用记录仪,或者吸尘器等都可以引起电磁干扰而导致报偶发的通讯故障。 但是技师如面临大敌,自己倒先敬而远之了,不安装了,省事为先。 再说说车老不老的问题,车是钢铁之躯,该保养的操作,该修的修,该换的换,9年12万公里就算老车了,都不敢碰了,看来他们也只能修修6以内的车。 我堂姐的A4 2006年的车子已经32万公里了,现在还开得风生水起,今年过年我还开过,感觉还良好。按照技师的标准,这个车怕是早就该报废了。 我换了3辆车,也有不少的修车经历,总的来说碰到有水平的店屈指可数。
#用车心得如图,车子启动后开了几百米就报了好几个故障码,看着挺慌的,其实问题不大,先说结论:轮速传感器坏了。 看着让人慌的是一下子爆了好几个故障码出来,这个就是一个故障引起关联故障的例子,一个个的来讲。 首先是这个ABS的故障码,轮速传感器的检测是ABS负责的,它首先爆出来当然是无可厚非。 然后是EPS,EPS是防滑的控制器,它会根据ABS提供的4个轮速信号,计算车身姿态,适当的给某个轮制动力,或者限制发动机动力输出,轮速信号不正常了,它自然也会爆出来。 然后是这个胎压检测的故障码,胎压检测分直接式的和间接式的。直接式的就是有4个传感器直接去采集轮胎的气压,有故障就显示出来。间接式的就是根据轮速信号去推断胎压出了问题,比如当一个轮胎发生了亏气,那左右两边的轮胎半径就不一样大了,行驶起来左右两边的轮速信号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值,如果差值过大,就可以判定是胎压出了问题。从仪表的故障码来看,这个车的胎压监测就是间接式的。 最后一个故障码是关于转向助力的,转向助力系统的助力大小跟车速高度相关,它会从ABS那里获取整车车速,现在传感器出了故障,那么ABS应该会发一个车速信号有效性的标志位供其他系统参考,助力系统接收到这个信号以后,就会报一个关联的故障码出来。 这些故障码的报出大概就是这个逻辑。 下面说一说这个故障发生的一些情况,当时我弟弟在高速上踩了一脚急刹车,然后车子就爆了这一些故障码,让人感到很奇怪。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个传感器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这脚急刹车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后面听维修的师傅说这个故障很常见,一般车子涉水以后这个故障会很常见。师傅开玩笑说,前段时间由于梅雨天气,他换这个传感器,每天都是一箩筐,这个略显夸张了。他还透露说这个传感器有一个小孔,在涉水以后,泥沙水气进去以后,这个传感器就很容易失效了。车子一进店,他看我的仪表直接就断定传感器出了问题,看来他确实换了不少的传感器。 大家用车还是悠着点吧,能不涉水就不涉水,出现了这个问题也不用慌,车子还是可以正常开的,只是故障码看着有点难受。另外再啰嗦一句,只要仪表上亮了黄灯,一般问题就不大,车子还可以开,只要亮了红灯那就说明不能开了。
#用车心得上周末下大雨,周日把车停在车位一直没开,昨天去开车,起步的一瞬间,听见"嘣"一声。我思考了一下,应该是刹车的问题。 因为上周末下雨,拉上电子以后,比起晴天,刹车片和刹车盘更容易生锈粘在一起,起步的一瞬间阻力太大,但是也扛不住发动机的硬刚,结果就是车子硬拽着刹车盘与刹车片分离,"嘣"的一声只是宣告它们正式脱开。在后面行车的过程中踩刹车还有突兀感,这就是刹车盘上的锈迹还没有磨干净,需要在开车的时候多踩几脚刹车,把锈迹磨掉,这样刹车才会顺滑。 如何改善这样不好的体验呢,那就是停车以后,不拉起手刹,这样即使刹车盘片有生锈,也不至于粘得很牢。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现在很多车你一旦挂入P档以后,电子手刹的主动就给你拉起来了,我不想拉它也会自己拿拉起来。对于A6来说,在停车下电之前,挂入P档,它不会主动帮你拉电子手刹。但是车主操作车子熄火以后,车辆会延时下电,其中就有帮你拿手刹的动作。也就是说我想停车以后,电子手刹不拉起,这种情况是无法存在的,初非电子手刹出了故障。 最终这个问题会落实到电子手刹的策略问题,是挂入P档就拉起手刹,还是停车以后再自动拉起,或者又驾驶员决定。我认为还是应该把电子手刹的操作权限留给驾驶员,或者增加一个可以设置的选项,有时候停车没必要一定要拉上手刹。比如停在平路上,一个P档就够了,或者像我遇到下雨停车这种情况。车主可以自己选择,也可以减少手刹的工作频率。 大家觉得如何,哪种策略会好一点?
#用车心得--汽车的冗余设计理念 前几天去换汽油滤芯, A6的汽油滤芯是内置式的,需要拆掉后座。拆掉座椅后发现坐垫下面有一根钢丝拉线,我顺便问了下技师这个是干嘛的,技师说是逃生用的。我对这个回答持怀疑态度,这个怎么逃生法,A6的后座靠背是封死的,哪里还有空间让人难逃生。 后面在网上查了一下,我认为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能够拉开后备箱。就因为A6的后座靠背是封死的,如果后备箱锁块出现了问题,从外面打不开那就可以考虑拿掉后座,使用拉线的方式从里面打开。后面我把后座拿掉,自己拉了一下这根拉线,果然后备箱打开了,拉的时候使的劲要稍微大一点才有反应。 别小看这样一根拉线,这就是汽车系统里面的冗余设计理念的表达,一个系统不好使,通常就会有一个备份的系统。比如我们常见的钥匙只有两个,一个钥匙丢了,还有另外一个。一个遥控钥匙里面还有机械钥匙,遥控钥匙的电池耗光了以后不起作用了,使用机械钥匙也可以打开车门。不光是这些机械系统,对于安全要求比较高的电控系统比如转向系统,主控芯片和传感器等都是备份的有两套,一方面是相互监督,另一方面是一套系统失效以后,另外一套系统也能马上工作。 汽车系统设计与考虑的高度,不是一般消费电子所能达到的。
#用车心得新的行车记录仪早到了,今天有空把它替换了,如果不是线的接口不一致,根本不用换掉这根线。在拆解旧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细节做的还相当不错,我就保留了它上面的部分的线束,接到我的新线上面。 1.原有的线上面保留了一个保险丝。这是一个不错的细节,行车记录仪是在中控台右侧的保险盒内取电的,如果没有这个外加的保险丝,行车记录仪基本就是裸奔了,万一发生点什么不测,直接就会去烧车上的保险丝,车子的某些功能可能都无法使用。这样单独给它架一路保险,即使失效了造成的影响也不会扩散到车子上。 2.降压的元器件做得非常小。降压线,顾名思义,是要降压的,把蓄电池的12伏电降为5伏。我比划了一下,这个降压元件就我的小拇指大小,而且也很短。这么小的体积,能完成功能,还要考虑到散热的需求,它里面的电路设计或者元器件选型应该做得比较优化。看了新的行车记录仪自带的这个降压线,降压的元件非常粗大,而且也很长,一对比高下立判。 3.线束材料已经难已找到。这个老的降压线外层使用了尼龙网布包裹,我挺喜欢这种样式,还有利于减小异响。我在网上搜了很久,已经找不到这样的材质了,大几十块的降压线也都是塑料材质的,实在是遗憾。
#用车感受昨天晚上去上海一个来回,回来的时候遇到外环堵车,看地图上说是第一车道事故,等路过的时候看到一二车之间散落了不少碎屑。龟行了半个小时,大货车都跑到第一车道来了,这期间开得比较难受,我认为跟A6的标定逻辑有莫大的关系。 放开油门后,A6稳定蠕行的最大速度是9km/h,但是周围的车辆平均速度是6km/h左右,这我就比较难受了,要跟着大家的平均速度行驶,我就得踩一点刹车。要么就是把前车距拉大,然后让车以9km/h的速度蠕行一段,与前车距离拉近了以后再刹车,然而距离拉大了,又容易被插。 我以前在做整车标定时,公司定的规范是6km/h,不知道A6是出于什么因素考虑,把蠕行标定在了9km/h。正常我认为应该把蠕行定在一个偏低的速度,如果堵车的时候6km/h与周围的车偏慢了,在加点油门就行。如果把蠕行速度定太高了,就像我遇到的情况,那么就需要踩刹车。大家都知道踩油门肯定比踩刹车要轻松点,这样司机就更累了,另外也加大了刹车片的磨损。 如果没有其他重要理由,我认为A6这个蠕行速度有必要标定得更低一点。
#用车感受今天顺路经过宝马4S店,就进去看看5系。5系的后座是我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跟很多网友说的差不多,5系的后座比起A6舒服太多了,座椅柔软度好,靠背的角度比起A6要缓不少,坐垫的长度也很给力,腿部的支撑就有了保证。顺便看了一下前坐,这个可伸缩的腿托是 个不小的亮点。时间紧迫,没有试驾,留个下次了。
#我的保养日记🔧保养分享 昨天我姐的三3系去4S店大大保养,惊呆了不少车友,有些人看到了保养价格甚至对3系的新车都敬而远之了,这个有点夸张了。这里面有一个信息得补充一下,我姐这个车是17年底,现在快6年,6年对车是一个坎,是一个整备的高峰期,会比一般的年份多一些保养项目。比如像轮胎,变速箱油,汽油滤芯,火花塞等,刹车用得多还会涉及到换刹车片等等,这些项目全部做下来,价格肯定也不会低。尤其是豪华车,4S店随便一个项目的报价都能让人惊掉下巴。 虽然4S店的保养价格一般都是相当感人,但是利用得当,还是有一些羊毛可薅的。比如我上一个车,买车的时候跟4S店谈免费送了10次小保养,一年2次保养也基本够用我5年了,5年内其他的项目基本就不多了。 还有一个延保政策,三年质保快结束的时候,再交几千块钱整一个三年的延保。我姐当时这个延保当时就买对了。她在延保期内碰到了一个多功能方向盘的故障,估计是那一批次的零部件有问题,网上也有车友遇到过。因为有延保省了大几千,还更换了一对发动机机脚,这个就纯粹白赚了。 因此我经常建议不要一直在外面保养,可以隔一段时间去4S店小保养一次,多花不几个钱,了解一些优惠政策啥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保养分享
#用车感受🔧保养分享 我姐的车F30的320,2017年底的车,开得得少,5万公里。又到了大大保养周期了,变速箱油,火花塞,前后刹车片,汽油滤芯,空气滤芯,还有轮胎。不加轮胎,4S报价也要13000多,光一个变速箱油都要8000多,看来还是宝马车主有钱,豪华车保养也该有豪华的样子。 我准备出手操作了一把,这次只让我姐换了火花塞和汽油滤芯,进了一趟店不消费点也不好意思。其他的我来搞定,预计4000以内搞定,看看后面具体一共花多少钱,搞完再分享。 🔧保养分享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抛开技术问题先不谈,回顾一下长城公关部门的历史骚操作就知道,他们能这么操作也不是第一次。 我认为长城的公关部门对长城集团的形象完全可以用自黑来形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记得我还在上学那会,38号测评说魏派的VV7表显油耗造假,车辆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新瓶装旧酒,反正把VV7批得一无是处。长城的公关是怎么救集团于水火之中呢,直接简单粗暴的封人家视频,本来没什么动静的,结果长城一封视频,大家全网找视频,看得更使劲,搞得路人皆知。这叫什么操作,欲盖弥彰。如此拙劣的表演,从那一刻就开始了。 今年事情又冒出来了。退一万步讲,即使比亚迪车子有什么问题,那也应该是国家相关部门没有检测到位,结果长城站出来说三道四。其一,难免给人以越俎代庖的印象;其二,全中国的人都会预加立场的认为长城得了红眼病,见不得人家好,正面竞争不过就搞歪门邪道,这又是给比亚迪的热度推波助澜。 总结,长城公关部表现得有点外行。
#用车感受🔧保养分享 去4S店修车,服务顾问推销保养套餐,正常这个小保养换个机油机滤要1100多,买二赠送一,也就是说花2000块左右,可以保养三次,平均700多一次,我打算感受一下4S店的保养买了一个试试。听服务顾问说,只要老车才有这个优惠,新车的保养优惠力度更小,买三次保养才会送一次。看来还是新车车主比较好忽悠。如果在外面,原厂机油嘉实多保养一次400多,4S店能优惠到700多已经算放下身段了,可以知足了。 我认为比较精明的做法是在外面保养两次后进一次4S店,去刷个保养记录,平均下来也不贵,你觉得呢?
#用车感受刚拿到这个车开了20公里后,明显有一个感觉就是方向轻微右偏。像我这样对驾驶吹毛求疵的人,绝对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四轮定位是少不了了。 还是打算去4S店做,A6这个前后都是五连杆独立悬架,可调的地方太多,参数也比较多,贵就贵点。普通外面的四轮定位可能300左右,4S店800,但是还是必须得做。有些项目我还是会分情况在4S店做,虽然外面的维修保养对4S店有冲击,但是某些方面它们也有独特的优势,无法替代。
#用车感受如果我说A6的操控性还可以,如果是没试过的键盘车神肯定就要开喷了:这么长的车哪来的操控性? A6的操控性还可以,我认为是精致悬架结构外加优良加动力总成表现的综合结果。 A6的前后悬架都是5连杆的结构形式,在后悬架用多连杆的结构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比较难能可贵的是在前悬架也能用上多连杆的独立悬架,而不是常见的麦弗逊悬架。前悬架的性能上限比一般的麦弗逊悬架能高出不少,在调教风格上也能有很多的可能性。 A6发动机和变速箱是纵置结构,这个布局方式就为前悬架的五连杆埋下伏笔,因为发动机纵置的车悬架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如果是横置的发动机,就会感觉机箱横向空间狭小,机舱被塞得满满。如果发动机纵置,这个情况就会好很多。 我也是开完这个车以后,感觉这个车的操控功力了得,然后才查了一下它的结构形式,前后都是五连杆,它的表现对得起这一套悬架。 至于动力总成对操控性的影响就主要表现在驾驶的合拍性,车辆的动力能做到随叫随到,在变线穿插的时候,就能更加得心应手,不存在驾驶节奏脱节的情况。 另外这个车悬架的支撑性也很足,振动抑制很干脆,没有或多余振,这些特性也是有利于操控性的提升。 在驾驶阿特兹的时候,当我很激烈的驾驶它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车已经开始挣扎了,在 驾驶A6的时候,不管我怎么压榨它,它都能承受,而先受不了的反而是我自己。
#用车感受2014年的A6,2.0T+CVT的动力总成算得上是A6历史上的绝唱了,现在我还是感觉很幸运,庆幸自己当时选择,当机立断。 驾驶感受总体来说是各方面比较均衡。今天专门说一下这个车的燃油经济性,俗称油耗水平。 结论油耗方面表现比较正常。说实话,买这种C级车的人不太关注油耗上的花费,但是如果这个车油耗高得离谱,那也是不能忍受的。不要求表现有多优秀,至少能保持个正常水平我觉得就OK。比起油耗上的花费我认为车主更关注加一次油的续航里程,如果油耗大,经常要跑加油站,才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我开下来,市区开空调油耗一般11L左右,是一个正常水平,毕竟一个空车都是1.6吨的大家伙。 跑高速的油耗水平也算正常。我拿到车到现在3周,跑了4000公里左右,大部分是高速。苏州到广西开了一个来回,当时挂着临牌跑,我跑得比较快,基本一路140km/h,开着空调,表显差不多8L的油耗水平。我弟弟开比较省,他路上开得慢一点,我看他均速90km/h左右,表显油耗为6.7L,这也是我用车以来见过的最低表显油耗。后面我又单独有测试一下,油箱亮灯后加满一箱油520块左右,跑的里程900公里的样子。之前的阿特兹跑高速加油330块,跑700公里左右的水平,会相对省一点。感觉A6油耗还行,正常水平。 总体来说,对这套动力总成的油耗表现也算满意。
#用车感受2014年的A6,2.0T+CVT的动力总成算得上是A6历史上的绝唱了,现在我还是感觉很幸运,庆幸自己当时选择,当机立断。 驾驶感受总体来说是各方面比较均衡。今天专门说一下动力性。 市区行驶动力足,响应还不错。我专门关注它的发动机,在市区行驶转速很难上到2000转以上。最常用的工况是从1300转降档到1700转,可能在加速到个1900转,变速箱又开始升档了。市区里面动力需要不大,另外这么大的车,一般会开得不会那么激进,因此发动力不会上2000转也是常态。再加上,1500转就已经可以爆发出最大扭矩,在较低的动力需求面前,确实也没必要上到更高的转速。虽然看起来发动机转速不高,但是车子吭哧吭哧的速度很快就上来了。一刚开始开这车,给我就是这样一种错觉。 在高速上行驶时,发动机更加活跃。在跑高速的时候,车速120km/h,发动机转速才会上到1800转左右,如果有动力需求,发动机很愿意降档,转速拉升到2000转以上,这样中高速的加速能力也能很好的保证。 综合下来,我对这套动力总成的动力性表现还是比较满意。
#用车感受我深度开过的几辆车有,有①明锐2012款1.6+6AT,②阿特兹2018款2.0+6AT,③奥迪A6L2014款2.0T+CVT,④宝马3系2018款2.0T+8AT。至于⑤2023款奥迪A6L2.0T+7速双离合只是在4S店试驾。 就拿中等速度(40-70km/h)下突然的加速这种工况来看,我认为表现得比较好的是③和④。为什么我会选择这种工况,这种工况在日常的开车中经常会遇到,比如在地面道路的突然加速超车,或者在高架快速路的突然加速超车,就是这种工况。 宝马3系8AT的变速箱加上运动化的调教,发动机的响应也快,应对这种突然的动力需求表现很好,应该是在意料之中,毕竟它也主打运动性。2014年的奥迪A6L,2.0T+CVT的搭配也能很好的应对这种工况,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的。我看了一下它的整个换挡动作,发动机转速一般从1200左右提升到1800转,动力就已经很足了,毕竟1500转就可以爆发出320NM的扭矩。另外从1200转到1800转,转速的同步也容易实现,综合的效果就能从容的应对突然的动力请求。 对于阿特兹2.0+6AT这个车,变速箱AT的结构形,响应速度,调教风格无可挑剔,奈何发动机的性能上限决定了最终的效果。面对突然动力需求的时候,变速箱换挡迅速,但是总体的加速感不强,给人光打雷不下雨的感觉。 对于明锐1.6L这个车,虽然的AT的变速箱,但是发动机性能上限低,变速箱也调教得比较保守,就会有油门踩空的效果。对于奥迪2023款奥迪A6L油门踩空的情况就完全就是变速箱的结构形式造成的,虽然调教风格,发动机的性能表现都已经非常优秀了。 因此动力总成要表现得优秀,发动机性能,变速箱结构形式,调教风格缺一不可。
#用车感受关于自动驾驶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最近的达摩院也把自动驾驶的业务裁剪掉了。我记得好像是去年潍柴动力的董事长曾说过自动驾驶就是炒作,就是骗钱。几个月前船夫哥也发表过意见,认为驾驶辅助才是出路,自动驾驶就是资本裹挟,就是忽悠。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早在去年有朋友向我询问,我就发表了一点意见。 要实现全域的自动驾驶,我认为肯定得使用机器学习的方式,随着自动驾驶机器人数据量越大,经验越丰富,水平越高,那它应该越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人类是不可能让机器拥有思想的。前段时间openAI展现出了一点思想的苗头,作为科技界狠狠的按住,要停止数据训练。 因此,矛盾就出现了,所以自动驾驶我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就退回到驾驶辅助吧,还靠谱一点,现实一点。
#用车感受前两天试驾了最新一代C8的奥迪A6L,就试乘试驾的体验和驾驶性而言,我给出的结论是一次成功的换代,而且还说了一大堆的好话。不过,现在我要开始进入吐槽环节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后排的座椅,座椅又硬又直,虽然看起来后排前后空间挺大的,你甚至可以翘一个二郎腿,但实际的乘坐感受不太好,就座椅的舒适程度而言,我感觉还没有我之前的阿特兹做的舒服,真的是白瞎了这么大的后座空间。 槽点一,座垫长度一般。如果贴合座椅靠背的角度,正襟危坐,我1米7的身高,坐垫边缘距离膝盖内测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感觉对大腿的承托还是不够的,就这个坐垫长度来说,跟我之前的阿特兹不相上下。 槽点二,座椅靠背太直。我不太理解,他为什么要把这个靠背做的这么直,奥迪是第1家来中国的豪华品牌,也是第1个在中国市场加长车型,难道他不知道中国人喜欢葛优躺?前排无所谓,电动手动都可以调节角度。A6的后座无法调节,靠背角度还搞得这么直,我真的不敢恭维他们对于豪华轿车后座的理解。另外在我看来,他们为了配合把这个座椅靠背的角度做得直一点,陡一点,还把屁股下面的坐垫倾角做大了,坐垫边缘更往上敲,这样身体直直的坐在里面才能更好的靠得住。这样的角度,我感觉人坐在里面更加的憋屈,难以舒展。 我认为奥迪的座椅工程师对中国市场的后座需求是缺乏理解的。可能跟他们固有的欧洲思维有一定的关系,欧洲都是小家小户,后排基本不用,即使做到了C级车,后排的舒适型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卖到中国也只是简单的加长而已。因此我们可以听到有日系大沙发的说法,而没有听说过欧洲大沙发的说法。
#用车感受🔧保养分享 今天整理后备箱,上次更换的两个机脚还在。两个机脚一个带线,一个不带线。坐在主驾驶向前的方向,左边的机脚带线,右边的机脚不带线。 再把机脚拿起来观摩一下,从外面看,不带线的机脚橡胶的成色很新,没有任何裂纹,也没有漏油,估计性能还不错,没有下降多少。 带线的机脚看了一圈,成色老旧,一侧的橡胶有一条大裂纹,另外两侧有很多明显的细小裂纹。车子振动大,这个左边带线的机脚性能下降应该是主要原因。 这个检测线是用来监测机脚性能下降的。底盘控制器那边会有两根线与机脚这个检测线相连,一进一出。比如正常情况下,出来的线电压是5V,反馈回去的线电压3V。如果机脚性能下降了,塌陷了,或者漏油了,那么反馈回去的线电压就有可能是4V或者1V,超过了一定的阈值,这时候底盘控制器就检测到故障,再从仪表报出一个故障灯。 从效果来,这个检测线真的是有点鸡肋了。我的车子已经很抖了,故障灯也没有报出来。底盘工程师应该来重新标定这个检测的阈值,如果按照它现在标定的这个检测阈值,估计人坐车上抖动得半身不遂了,仪表才会亮灯
#用车感受接昨天的内容还有几个点需要说明一下。 方向盘尺寸变小了。不是手的握感变小,是整个方向盘的半径尺寸小了。这样有助于提升对车辆的驾驭感,会从心理上给人一种错觉,感觉这不是一台大车而是一台小型的运动型车。 转向的圈数更少。转向系统使用了可变传动比的转向机构。上代A6从方向中位到打死需要一圈半,用数值表示记为1.5,这代的A6只需要一圈再加1/4圈不到,用数值记为1.2圈。在调头或者挪车的时候,明显可以省很多劳力。 刹车更加灵敏。也有可能是试驾车比较新,刹车相当灵敏,而且刹车的空行程标定得恰好好处,不会感受到刹车力来的突兀,刹车的效果也能很好的保证。 变速箱调教风格让发动机更加活跃。在试驾小哥开车的过程中,我看了一下转速表,这个发动机可以经常去到2000转以上。而我那个上代的A6就显得相当的性冷淡。在市区里面行驶,很难上到2000转,除非油门踩的特别深,变速箱才会勉为其难的给你加大传动比,让发动机转速迈过2000转。 综上看来,这代A6关于驾驶性所有的变化都是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运动性。这不是宝马一贯所捍卫的地盘吗,现在奥迪准备来攻城略地? 这代A6驾乘品性调教过程中,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还是其精准的定位,对操控性和舒适性做到精确的拿捏。在不损失舒适性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运动性。外观内饰也保持了一贯的成熟稳重,又像年轻化做出一定探索。随着这一次A6L的换代,也从以前的官车走向了民间,目标受众也变成主流的80后,A6L年轻化,运动化也是势在必行。总体来说,这是一次比较非常成功的换代。
#用车感受趁着去4s店维修保养的机会,顺便试驾一下新款的A6,对比一下新旧的区别,主要还是讲驾驶感受吧。 试驾的流程是先试试乘再试驾。试驾小哥开车比较生猛,车辆还是能从容招架,总体乘坐感受还是非常了得。悬架的感受总体来讲,比上一代会偏硬一点,风格更加运动,侧向的支撑更足。细碎的振动也会过滤的比较充分,悬架的韧性较足,底盘的行驶品质高级。大的颠簸会更直接一点,跟这个大尺寸的轮毂也有关系。总体来说悬架的风格更加的运动,这个是跑不掉的。作为C级车的定位,悬架的整体调教风格比较合适,在保证不失舒适性的前提下,运动性更强了。这种风格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 这套2.0T加7速双离合的动力总成搭配,经过了几代的调教,不管是在大众上,还是在奥迪上,应该说大众集团有足够的经验和数据,匹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我今天这台A6试乘试驾的感受下来效果还是非常良好的。如果就是正常的加速减速你是完全开不出来它是一个什么形式的变速箱,是AT还是CVT。动力性,舒适性,平顺性都无可挑剔,是C级车该有的水平。 唯一能找到的问题,就是某些工况下动力响应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可以说也是双离合变速箱的共性问题,机械结构所决定的,不管哪个厂家来调教,都无法避免。 具体的表现就是中等速度下,突然踩油门加速,动力会慢半拍才会给到。比如,现在时速50,油门踩的是20%的深度,突然油门踩到70%,需要加速超车。动力会维持现状,1到2秒后,降档完成,动力才会完全释放出来。就驾驶感受而言的话,就会觉得动力的释放慢了一拍。这个没有办法,这是双离合的变速箱的一个共性的问题。当起步以后,一直加速到时速50左右,稳住油门20%,假如当前是在5档,正常情况下,变速箱会把6档的档位挂上,就等待合适的时机,离合器的脱开与结合,然后把6档换上去。但这个时候你的油门突然加大了,你需要动力,打乱了变速箱原有的换挡逻辑。变速箱就需要降档,根据换档查表,假如目标档位是3档,那么这个时候变速箱需要把档位从6档摘出来,然后再把3档挂进去,动力才能完全释放。这波操作下来一下来时间就过去了。从你加大油门开始到动力真正释放,感觉变速箱在思考人生不干事情,其实它很努力的在干换挡的全部工作,奈何机械结构决定了,它必须使用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不花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感觉到其他的问题,比如顿挫啊,动力中断呀。 所以这种动力响应的问题,是基因自带无法改变,不光奥迪有,其他使用双离合变速箱的车都会遇到。相对而言,At和CVT在面对这种情况下,表现会从容很多,因为机械结构不会成为拖累。 那么如何避免呢?只能说是开车平稳一点,尽量避免这种突然的加速工况,这种变速箱的结构形式就不太擅长这种工况。我还是很庆幸自己的决定,买了2.0T加CVT的动力组合。 关于新A6还有一些需要吐槽的后面再说吧。
#用车感受前一辆阿特兹还在我名下,那个号牌我更喜欢,于是需要去办一个号牌互换的业务,才能把那个车牌换到A6上面。 周一的时候就预约了,预约周五下午去办理。关于这个预约也需要提一下,需要预约才能办理业务,预约的平台是苏州交警这个公众号,选择其他机动车业务。12123的APP上面无法预约,没有这个选项,另外苏周到上面也可以预约,我当时不知道公众号可以预约,就在苏周到上面预约的。我上午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办理好。其实这是一个失误,只要熟悉的话,上午都可以把这个业务办掉,白等了几个小时。 苏州车管所驰云路1号这里,这边办理机动车业务的有两栋大楼,一个是办证大楼,一个是牌照大楼,两栋大楼中间隔了一个停车场。如果涉及到机动车转籍,过户,提档等业务,需要去办证大楼办理。如果涉及到一些号牌的业务的话,就需要去牌照大楼办理。我办的业务是号牌互换,去牌照大楼办理就可以了。 虽然我约的是下午,如果上午直接到牌照大楼也是可以办理的。因为我上午走到了办证大楼,机器上就无法取号,无法显示预约信息。工作人员就会让等我下午办理。然后我就在那里傻傻的等了两个小时。下午的时候在机器上取了预约号,跑到窗口去,工作人员让我去对面的牌照大楼办理。然后我才进入正式的办理流程。所需资料两个车的行驶证,大绿本,车牌。车牌是要取下来交到窗口人员的,没有取下来的话,可以去旁边的小楼里面,找工作人员借一个工具把牌照取下来。把资料上交,拍照上交。还需要交费,一个牌照110,牌照互换就需要重新制作两个牌照,就交了220。交完钱以后就到窗口等着拿牌照,它牌照是现场制作的,马上就可以发给你。这一点还是很舒服的,不耽搁事情,也不用邮寄。坐在那里等几分钟就好了。拿到牌照以后再找工作人员,借个螺丝刀就可以把牌照上起来,车就可以正常上路了。整个办理的过程还是很简单,流程也不复杂,不繁琐,有什么不懂的,问一下工作人员就好了。 这里有几点需要吐槽。第一,整个车管所的业务,没有很好的分流。哪些业务需要在办证大楼办理的,哪些业务需要在牌照大楼办理的,车管所可以提前出一个醒目告示。第二,办证大楼里面的工作人员对牌照大楼里面的业务不熟悉。本来我上午就可以办理的业务,就是问了他们,硬生生的让我等到下午。第三,黄牛太多。我去牌照大楼办理的时候,车往那里一停,黄牛就上来了,问我办什么业务。然后就开始忽悠我,说需要把两个车开过来,然后我现在只开了一个车过来办理不了,然后他可以帮我办理,我出100块钱就好。遇到这种黄牛,大家就不要理他们。有什么问题还是直接去问工作人员的好。 又忘了拍照了,就这样吧。
#用车感受有好几个朋友私信问我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 第一,老车用久了都会烧机油,坦然接受就好,无非就是开缸大修,准备好一个w的预算。 第二,通病型的烧机油。这个更加不用担心,市场的保有量足够大的时候,即使车辆爆出这个问题,也有很多解决办法,维修起来也应该很方便。 第三,还要看个人人品吧。我家里有一个亲戚。他的奥迪A4是2006年的,第1代1.8T的发动机,已经17年的车子了,30万公里朝上,现在居然还没烧机油。我还有一个同学,2010的奥迪A4L,也是第二代EA888 2.0t+CVT的动力总成,和我的一模一样,也没有烧机油的情况和一些乱七八糟的毛病。 总结就是,顺其自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用太纠结。即使以省心著称的日系车,老车也会有渗油漏油烧机油的现象,时间会说明一切,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机油爱烧不烧。
#用车感受🔧保养分享 快9年,12万公里的车了,没有一点岁月的痕迹是不可能的。这个车拿到手开了这么长时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机脚老化。具体的表现就是原地怠速的时候,振动比较明显,车子跑不起来反而感受良好。原地怠速的时候,发动机转速不高,振动更大,更需要机脚去化解吸收发动机的振动,跑起来以后发动机转速增高,运转更平稳,这种震动反而减小了,感受不到振动。如果原地把油门踩大一点,发动机转速高了以后振动也会减小,这是一样的道理。 去4S店了解了一下,一套机脚材料费加工时费得五六千,这样养车无疑是浪费的。于是我查了奥迪原厂的机脚供应商,伦福德,也叫猫头鹰,买来一套换换,材料费加工时费一共1200左右。 今天晚上开到店里去换,这其实是个大活,应该白天去换的,晚上技师都要下班了,还要去耽搁人家,真的是不好意思。于是买两瓶水,并换了200现金作为红包给到技师兄弟,技师兄弟还不好意思收,真让他难为情,趁他洗手我揣他兜里就走了。 换完以后,故意开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来剪头发,一路试下来,药到病除,驾驶感受细腻丝滑,振动早已消失无踪。 钱要这样花才算值,我开心,大家都开心。很多时候,豪车的养护不一定很贵,关键得会养
车明言:得益于上任车主的精心养护,这辆车的机械水平还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没有发现明显的性能上的衰减,经过快4000公里的用车体验,有一些感受。 动力:完全够用,还超出我的预期。2.0T130千瓦的账面数据,现在看起来中规中矩。然而1500转就开始爆发出320N的蛮力,时速150以内提速油门非常轻快。时速150以上的提速我没有试,虽然当时还挂着临牌,有机会让发动机使出它的洪荒之力,但车上坐了一车人,我就不准备造次了。另外挂牌以后,时速120公里的限速法规,也基本阉割了它中后段的加速潜力。就这样吧,日常行驶工况基本能覆盖了。这个动力水平和阿特兹比较一下的话,优势就明显了。阿特兹2.5的话应该会好一点,2.0的动力响应虽然迅捷,换挡很快,但是受限于200牛米的动力极限,给人一种只打雷不下雨的感觉。 操控: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稳,很整实。这个又大又长的车,如果我说它的操控功力还了得,很多人可能还不太乐意接受。事实上在高速公路上穿插,操控的功力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我认为这个结果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精致的底盘悬架结构,稳健的底盘调教取向外加不错的动力响应。 底盘:对稀碎振动的过滤比较干净,充满韧性,高级感。车身侧向的支撑很足,在高速公路乍道内劈弯蹂躏它,感觉它能承受,还功力深厚的样子。底盘的静音也做得不错。路噪和胎噪都抑制得很好,是C级车该有的水平。我看上任车主给它换了4条米其林轮胎,可能也是表现优异的原因之一。
#用车感受得益于上任车主的精心养护,这辆车的机械水平还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没有发现明显的性能上的衰减,经过快4000公里的用车体验,有一些感受。 动力:完全够用,还超出我的预期。2.0T130千瓦的账面数据,现在看起来中规中矩。然而1500转就开始爆发出320N的蛮力,时速150以内提速油门非常轻快。时速150以上的提速我没有试,虽然当时还挂着临牌,有机会让发动机使出它的洪荒之力,但车上坐了一车人,我就不准备造次了。另外挂牌以后,时速120公里的限速法规,也基本阉割了它中后段的加速潜力。就这样吧,日常行驶工况基本能覆盖了。这个动力水平和阿特兹比较一下的话,优势就明显了。阿特兹2.5的话应该会好一点,2.0的动力响应虽然迅捷,换挡很快,但是受限于200牛米的动力极限,给人一种只打雷不下雨的感觉。 操控: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稳,很整实。这个又大又长的车,如果我说它的操控功力还了得,很多人可能还不太乐意接受。事实上在高速公路上穿插,操控的功力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我认为这个结果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精致的底盘悬架结构,稳健的底盘调教取向外加不错的动力响应。 底盘:对稀碎振动的过滤比较干净,充满韧性,高级感。车身侧向的支撑很足,在高速公路乍道内劈弯蹂躏它,感觉它能承受,还功力深厚的样子。底盘的静音也做得不错。路噪和胎噪都抑制得很好,是C级车该有的水平。我看上任车主给它换了4条米其林轮胎,可能也是表现优异的原因之一。
#用车感受我之前的阿特兹是2018款,有一个不痛不痒的小问题,就是后视镜偶发的会关不到位,没到位置就停下了,如果要关到位,需要在电机运作时手动助力一下才能行。给它手动助力了10来次以后它又能自己关到位了。有时候在太阳底下暴晒以后,它有可能又关不到位了。或者你手动去掰过那个后视镜,它也会出现故障。在网上了解下,同样的问题挺多的。厂家给出的方案是在质保期内可以免费更换一次电机模块。换了后视镜的电机模块,用个两年左右可能又会复发。 这个问题的解决,要怎么操作? 一方面要加强整个后视镜系统的可靠性。由主机厂拟定,这个后视镜在一个汽车生命周期内重复开关折叠要达到多少次,然后以此给供应商提要求,让他们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技术指标,供应商还应该出具一定的测试验证记录,已提供主机厂验收。假如后视镜平均每天折叠三次,一年就是1千次左右,车辆生命周期内假如20年,折叠总次数就是2万次。主机厂可以以2万次的折叠寿命作为设计输入提供给供应商。完整的测试验证更复杂,还涉及到高温高寒的环境验证等。 另一方面,主机厂可以加强整个后视镜电控系统的策略,以优化后视镜的折叠寿命。比如这个阿特兹的后视镜折叠策略就比较简单,车辆解锁的时候后视镜打开,锁车的时候,后视镜再折叠。最近我在观察这个A6的后视镜折叠策略,我就发现它会有一点优化。车子熄火以后,后视镜不会折叠,当你锁车以后,它才会折叠。然后你解锁车辆开门去拿东西的时候,没有启动发动机,它的后视镜保持折叠的状态,只有启动发动机的时候,它才会自己打开。 阿特兹后视镜的折叠与打开,是以解锁键为基准的,而A6的后视镜折叠是以一个驾驶循环为基准的。在整个用车的生命周期中, A6的后视镜折叠次数明显会小于阿特兹。因为开门拿东西不启动发动机这种情况还是蛮多的。 这就是一个软件优化控制系统的例子,从软件的层面减少了后视镜系统的磨损,也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用车感受这一趟自驾出行从江苏到广西,从经过的高速来看,有江苏省的三车道,浙江省G60的4车道以后,进入江西省以后,再经过湖南省,最后到广西省,一路上都是两车道。在经过柳州的时候,突然发现居然是四车道。柳州的高速四车道就是经济学现象的一个直观体现。高速能修到四车道,背后就是一个财政问题,有更多的预算,有更多的钱投资,就可以修上四车道。这些更多的投资预算,更宽容的财政支持都来自税收,毕竟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柳州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螺蛳粉是其一大金字招牌,现在柳州螺蛳粉已经远销海外,柳州螺蛳粉产业也能够很好的带动当地与之相关产业链的企业。 另外柳州还是一个制造型的工业城市,上汽通用五菱基本上包揽了中国的小型车市场,供应了国内市场上大部分的面包车,小货车,还出品了不少神车,五菱宏光,宝骏730,宏光miniEV等。为了给五菱配套,柳州出现了一大批汽车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它们成就了柳州汽车制造业的基础,也是柳州作为制造型工业城市的基础。 在这两大产业的带动下,尤其是汽车产业,柳州的地方财政收入应该不成问题,能够有预算把高速修成四车道,在广西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就能顺理成章。 综上,制造业才是立国之本。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我只是引用。
#用车感受今天开始假期,打算自驾1600公里以外,带的东西自然不少,第一个感受就是后备箱不够用。论后车厢的容积的话,拥有过的三辆车中,A6<阿特兹<明锐,这就是不同产品定位带来的结果。 阿特兹尾箱还算够用,明锐那真叫海量,掀背式的尾门,血盆大口一张,我曾经放过一台洗衣机。A级车和B级车是市场消费的主力,作为代步,家用,对功能性要求更高,不光尾箱空间大,后排还可以放倒已增加空间和增强功能。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有人拿着阿特兹和明锐去搬家拉货的,同样的情况不太可能看到A6的身影。 C级车的用途还要考虑到商务性,对乘坐的空间要求,舒适性的要求大于功能性,因此可以看到A6的车更大,但后备箱空间却最小,增加的车身尺都在乘客舱消耗了。后排也不能放倒,对于这么大的车来说,增强车身刚性,增强后部的隔音静谧性是更迫切的需要。当然,即使要搬家,一般情况下,车主也不缺叫个货拉拉的钱。 综上,A6的车身尺寸最大,尾箱最小就该理所当然了。